冬季来临,不少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干咳等症状,可能是“肺炎支原体”这个隐形杀手暗中作祟,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一下。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非细胞内生长的最小原核致病微生物,其不同于一般的细菌,它缺乏细胞壁,且形态多样,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为什么今年这么多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不同地区受气候影响,它的流行情况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在冬季较容易出现这种感染,而南方地区则多发生在夏秋季,同时肺炎支原体流行有一定周期,每隔三到七年某些地区可能会爆发一波较大的疫情,这时的发病率可能会大幅上升,并持续一年。
感染肺炎支原体有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
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症状。其中,发热多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减弱和干、湿性啰音等明显体征。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变化?
(1)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MP培养:是诊断MP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MP培养需要特殊条件且生长缓慢,难于用于临床诊断。
MP核酸检测:包括MP-DNA或MP-RNA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适用于MPP的早期诊断。
MP抗体测定:MP-IgM 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5d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
(2)一般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后期可轻度升高。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影像学变化有哪些?
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主要依据之一。
MPP早期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多、支气管壁增厚,可有磨玻璃影、“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
肺泡炎性改变则依肺泡受累的范围而异,可有磨玻璃样阴影、斑片状、节段乃至大叶性实变,可见肺不张,可伴有肺门影增大,可合并胸腔积液。
单侧病变较双侧多见,病灶内可伴或不伴支气管充气征,肺实变时呈现中-高密度阴影,实变面积越大、受累肺叶越多则密度越高,可出现分泌物堵塞。
儿童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两项,即可诊断为MPP:
单份血清MP抗体滴度≥1:160(PA法);病程中双份血清MP抗体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
MP-DNA或RNA阳性。
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是什么?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
家长们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治疗完全无效。
如果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不佳时怎么办?
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儿童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对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权衡利弊后可考虑二线药物治疗:
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也叫美满霉素)。该类药物有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通常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
喹诺酮类药物,常用的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该类药物有导致软骨损伤、肌腱断裂等风险,我国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
因此,儿童使用四环素及喹诺酮类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建议和指导下使用。
应该如何预防肺炎支原体?
预防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合理饮食、佩戴口罩、适量运动、通风换气、减少聚集等方式。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通过均衡饮食、适量锻炼、充足睡眠来增强免疫力。
尽量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避免近距离接触传播,如需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换气,避免空气闷热潮湿,减少病原体滋生的环境。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较为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了解其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家长呵护孩子们的健康,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王晓红
复审复校:张君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