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在糖尿病管理的广阔舞台上,我们常常聚焦于患者的血糖监测、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等“主角”,而忽视了一个同样重要的角色——心理健康。事实上,心理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仅是生活质量的调节器,更是疾病管理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患者幸福感。
心理健康不只是心情好坏那么简单
提到心理健康,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情绪波动,如快乐、喜悦、悲伤、焦虑,然而,心理健康的内涵比这丰富得多,它涵盖了我们的情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意味着能够积极面对疾病挑战,有效管理日常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享受充实、有质量的生活。
糖尿病与心理健康的“双刃剑”效应
糖尿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双刃剑”效应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效应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首先,心理问题是如何影响糖尿病?
压力山大,血糖失控:当人体处于压力之下,会释放一系列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对糖尿病患者尤为不利,长期压力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
情绪低落,治疗难度加大: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不仅让人们感到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忘记服药、忽视饮食控制甚至出现暴饮暴食、失眠等,从而加剧病情,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
恶性循环,雪上加霜:不良的心理状态与糖尿病形成恶性循环,使得疾病管理更加复杂。
其次,糖尿病如何反作用于心理?
患者出现身份认同危机:“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糖尿病它怎么就偏偏找上了我?”许多患者在初次被诊断为糖尿病时会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甚至进入否认阶段,拒绝接受这一事实。对未来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并发症的担忧,常常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生活方式改变的挑战:饮食管理、定期监测血糖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束缚,产生抵触情绪。
社会支持缺失:由于患者缺乏家人或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就会感到孤立无援,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如何打破循环,拥抱阳光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积极管理身体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注心理健康。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身心同修的效果。如:健康饮食的选择不仅对身体有益,也有利于改善情绪状态。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家人或朋友一起运动30分钟,不仅有助控制血糖,运动时还能释放内啡肽,提升快乐情绪。保证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神。重拾兴趣爱好(绘画、书法、唱歌、跳舞、骑行、游泳等),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期待和快乐。学习“正念冥想”培养当下意识,减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提高情绪稳定性。如果自己不能够调整好心态,还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识别和处理深层次情绪问题。
心理调整趣味小贴士
宠物疗法:据研究表明,与宠物互动可以显著降低人们的血压和心率,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一只忠诚的小伙伴或许就是最佳的“心理医生”。
音乐魔力:听音乐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感到愉悦。不妨尝试在每日的血糖监测或胰岛素注射前播放一段喜欢的音乐,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心理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绝非小事,它是疾病管理的隐形翅膀,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可以打破心理与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拥有更加光明和健康的未来。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王彦
复审复校:温晓丽
终审终校: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