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的6岁女童3年前因“发烧”左侧颈部红肿隆起一包块,约鹌鹑蛋大小,在当地医院按炎症治疗后效果不错,包块变小,但后期又出现左侧颈部包块疼痛难忍,脓肿形成,伴有感染,市级医院的医生考虑“颈部脓肿”予以切开引流换药对症治疗,治疗后有所好转。后左侧颈部仍间断流水流脓,为进一步明确诊治,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追根溯源,发现非简单的炎症感染,祸根是藏匿于颈部的先天性第二鳃裂囊肿-瘘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涛教授认为,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先天性鳃裂畸形特别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容易被误诊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核、恶性淋巴瘤等,误诊率超过40%,手术切除是治疗鳃裂囊肿的唯一方式。近日,女童住院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请相关科室协同会诊,经过精心术前准备,先由麻醉科医生顺利气管插管行静脉复合麻醉,然后由刘涛教授主刀施行手术、朱丹琛医生密切配合协作,手术室医护人员通力合作,医生成功将囊肿与周围组织剥离开,保护好面神经,整个外科手术过程中,医生们始终小心谨慎,丝毫没有损伤颈部重要神经和血管。历时2个小时,颈部包块终于被完整切除,术中,医生还发现女童疾患属于第二鳃裂囊肿合并第一鳃裂囊肿-瘘管,临床上极为罕见,手术最终获圆满成功。

刘涛教授介绍,鳃裂囊肿属于鳃裂畸形,系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和鳃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导致。胚胎发育到第3周时有5对鳃弓,而鳃弓间凹陷称为鳃裂。当鳃弓发育不全时,可发生各种不同畸形,咽内及皮外两端均有开口者称为瘘,仅一端开口者称为不完全瘘。如果两端均无开口,仅为残留于组织内上皮腔隙,其内有分泌物储留,称其为囊肿。三种病变可互变,临床形式多样、解剖关系复杂多变,在临床上特别容易被误诊、误治导致复发。通常可分为第一鳃裂、第二鳃裂、第三鳃裂和第四鳃裂形成之囊肿,部位相对位置会有所差别。若鳃裂口愈合而鳃裂不愈合则发生鳃裂囊肿,而鳃裂口及鳃裂均未消失则将形成鳃裂瘘,鳃裂囊肿穿破后,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形成鳃裂瘘。鳃裂囊肿早期可无症状,一般在无意中发现颈侧有一无痛性包块,大小不一,可活动,当继发感染后包块会迅速增大,伴有疼痛。若有这些症状,或颈部无缘无故红肿流脓,应警惕患病可能。严重时,液体自瘘孔处溢出,如果发生感染还能引起瘘口周围红肿局部疼痛,伴溢脓性分泌物,且反复发作,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疾病产生的影响,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