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是端午节重要的仪式之一,既包含着我们对先人的缅怀,也传递着保持健康体魄的美好愿望。不过,人们对如何合理健康地吃粽子还存在很多疑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北方多称为江米),是制造黏性小吃,如粽、年糕、元宵等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的作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营养成分。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含量约为75%-78%,且以支链淀粉为主,支链淀粉由于分支较多,更容易与酶结合,因此分解效率更高。糯米粽子的血糖生成指数(GI)值为87,代表其消化速度快,在胃肠中停留时间少,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进入血液后峰值高,也就是血糖升的高,升血糖速度快。所以,如果仅从成分上分析,糯米比大米含支链淀粉更多,直链淀粉更少,天然直链淀粉为卷曲成螺旋形,遇碘产生蓝色反色,且易“老化”,形成难消化的抗性淀粉,支链淀粉遇碘产生棕色反应,易使食物糊化,从而提高消化率,总而言之,糯米的消化速度应该更胜一筹。


但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有“糯米食物难以被消化”的印象呢?可能是由于以下食用方法造成的:(1)咀嚼不充分,咀嚼是人体消化食物的重要步骤,咀嚼越充分,唾液里的消化酶才能更好的分解食物,然而多数糯米食物,口感都是特别黏的,这会影响我们充分咀嚼它;(2)脂肪含量较高,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咸粽的馅料有五花肉、火腿、蛋黄等,制作咸粽会加入较多油脂,脂肪是三大营养素中消化速度最慢的一个,添加的脂肪含量越高,所需要的消化时间越长;(3)没有趁热吃,在热乎的状态下,糯米中的支链淀粉糊化,会更容易被消化,但糯米冷却后,支链淀粉会很快地相互连接成致密的结构,黏性韧性增大,影响人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增加消化负担;(4)一次性吃太多,糯米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饱腹感会相对延迟一些,要到餐后30分钟左右才达到饱感的高峰,这个特点往往会让人在吃的时候没感觉,过后却撑得难受。
特殊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如果过量食用粽子,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所以,老人小孩一次不要吃太多粽子,最好控制在半个或一个;胃肠道疾病患者别贪吃粽子,可以加重消化道症状,还可能会引起溃疡穿孔、出血等症状;心血管疾病患者慎吃粽子,患者摄入太多高脂高热的粽子,可能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加重病情;糖尿病人最好不吃粽子,不管咸粽甜粽,糖尿病患者食用后都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不利于血糖控制;肥胖症患者不要一次大量时食用粽子,不要把粽子当零食摄入,增加能量摄入,会快速使体重增加。
总结下来就是,想要健康的吃粽子,吃了之后好消化,就要吃热乎的、含油量少的粽子,吃的时候记得细嚼慢咽,把控好量,一次不要吃太多,同时把粽子当成一餐中的主食,搭配蔬菜、肉类同时食用,合理搭配。特殊人群及患病人群想要健康吃粽,还可以咨询营养科医师,针对个人身体状况寻求合理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