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熠熠闪耀着人文之光的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医务工作者之间。援沪工作的那段时间,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它的涵义。
我所在的十五病区是重症病区,这里的患者几乎都是在多系统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感染新冠的老年人。每当值夜班时,凌晨两点的病房总是那么安静,显得医学仪器绵绵不休的运作声和患者孱弱的呼吸声格外清晰。我彻夜守护在病床前,一遍遍提醒自己:坚持,天总会亮的!
很多患者本来就常年忍受病痛的折磨,疫情又让他们失去了亲人的陪伴,因此绝望、抗拒、愤怒等不良情绪难免会在他们心里滋生,让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病区里有这样一位“倔老头”: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对所有医务人员都很抵触,甚至不友好。我们的问候他不理不睬,我们的宣教他嗤之以鼻,我们的治疗他不情不愿,有时候还骂骂咧咧。于是,很多医务人员接近他时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言不合,这位“倔老头”就发飙。做为带班组长的我,总在想他为何这样呢?或许就跟孩子一样,这只是他掩饰自己无助的一种方式吧。如何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倾听他的需求呢?凭着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和温和的性格,我坚信只要自己付出真心去帮助他,终究他会理解的,于是我对他格外留心。
“没用的,没用的,……”这是我留心他以来,听到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老人有多年的肺气肿,氧气不能离身,有时翻个身、下个床、吃个饭都会变得气喘吁吁,我们平常最简单的自理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件困难事,但是他的尊严让他不肯轻易低头,寻求陌生人的帮助。看到这里,我开始理解他的暴躁,他需要的是更多的爱与鼓励。
有一次,我花了整整一个班的时间,不断地接近他,尝试和他沟通,在他不耐烦时默默守在他身边,直到他把所有的抱怨、愤怒一吐为快,我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他对我的态度明显亲切了不少。心近了,信任就多一分。虽然我们不能替代家人的位置,但我们希望能成为他们可以依赖的人。
清晨,我照例去给患者送餐,进去的时候发现他不在病床上,转头看到卫生间门紧闭,“不好!”我一个箭步就冲了进去。发现他已经面色苍白、脸上挂着豆大的汗珠,倚靠在洗手台上。我急忙把他搀扶到床上,迅速给他把氧气连接上。虽隔着两层防护手套,但他双手冰凉的感觉真真切切传到我的指尖,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恐惧。那一刻,从他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孤独、害怕、恐惧,我的及时出现和帮助,带给了他安全、温暖和慰藉。
等他感觉好了一些后,我开始给他讲解目前卧位治疗的好处,药物治疗的作用,他静静地听着,点头表示他接受,这一刻,我欣喜的感觉无以言表。果然,打开沟通之门后,他变得很配合,然后很快转阴出院了。


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发生了很多,从这场“较量”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为了呵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既然我们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关注人的需求。患者来到医院就医,不仅仅希望通过医院的技术治疗解除症状,同时也非常希望在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帮助下缓解与释放不安与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做有温度的白衣战士,只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坚持到底,就能帮助每一位患者燃起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