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创建于1957年,经过刘瑶华教授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医疗技术和学术水平在我省呼吸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是山西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年门诊量达4万余人次,居省内榜首,为全省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症疾病、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抗击SARS先进集体、山西省科技奉献先进集体一等奖、山西省卫生厅先进集体、山西省教育厅“三育人”先进集体、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和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
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张新日主任带领下,科室在医疗、教学、科研、设备和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中国PCCM规范化建设首批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山西省临床重点专科、山西省呼吸内科质控部主任单位、山西省呼吸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动脉采血与血气分析国家级培训基地、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师国家培训基地和呼吸肿瘤介入诊疗联盟培训基地。2018年被省卫生健康委确立为山西省“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建设单位,省委、省政府投资1亿元专项建设经费,力争打造成为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专科,造福三晋人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共有4个病区:一病区、二病区、三病区和RICU,总床位数123张,达到智慧病房建设标准,开展无陪护优质护理服务。科室下设肺功能检查室、呼吸内镜室、血气分析室、临床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咳嗽实验室、呼吸治疗室、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室和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装修一新的呼吸门诊专区开设六个专科门诊:肺结节与肺癌门诊、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门诊、COPD与戒烟门诊、尘肺与肺间质病门诊、睡眠障碍疾病门诊、哮喘与变态反应门诊。科室拥有各型仪器设备200余台,价值4000余万元。先后承担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项目54项,荣获国家专利10项,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1项,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主编及参编专著和教材22部,培养研究生160余人。
科室现有医务人员12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32人,教授(主任医师)1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应山西省“136”兴医工程建设要求,柔性引进1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沈华浩、曹彬)和1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2019年1月16日成立“王辰院士工作站”;7月17日通过“大专家.com”平台,参加钟南山院士大查房;8月3日与王辰院士签署了“国家呼吸中心华北区域中心”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科室目前已形成12个亚临床专业学组和研究方向,包括呼吸危重症、肺栓塞与肺血管病、肺部肿瘤与胸膜疾病、介入呼吸病学、睡眠呼吸疾病、尘肺与间质性肺疾病、慢阻肺与烟草疾病、变态反应与哮喘、感染、肺康复、呼吸治疗和尘肺病,并成立了呼吸相关疾病多学科诊疗中心(MDT)。在特聘专家教授指导下,相继开展了硬质气管/支气管镜介入诊疗技术、电磁导航介入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支气管
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ROSE)、右心导管检查技术、运动心肺功能检查、体外膈肌起搏技术和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等前沿医疗技术。2019年4月14日,通过空中救援直升机往中日友好医院成功转运一例危重患者。
展望未来,科室将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医疗水平这一工作主线,抓住机遇,努力拼搏,着力实施领军临床专科、重点医学实验室和卓越医学团队三项建设任务,协同推进前沿医疗技术开发、医学装备保障、科技基础平台、国际医学协作、专病诊疗中心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六个基础项目,重点打造呼吸危重症救治中心、肺血管病诊疗中心、 呼吸内镜介入诊疗中心、肺结节MDT诊疗中心和尘肺病诊疗中心,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中心迈进。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诊疗范围: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肺真菌病、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癌、间质性肺疾病、尘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胸腔积液、气胸、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肺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支持技术和呼吸康复等。
亚专业方向:
呼吸危重症、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睡眠呼吸疾病、变态反应与哮喘、感染、慢阻肺与烟草疾病、肺康复、介入呼吸疾病、肺部肿瘤与胸膜疾病
综合诊疗室开展项目:
一氧化氮呼气测定、结核菌素试验(PPD)、变应原皮内试验
吸入性变应原筛查、食入性变应原筛查、TB芯片的采血
气道高反应患者的雾化治疗、哮喘及过敏患者的脱敏、免疫治疗
呼吸慢病患者的用药及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