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多伴随急性和慢性反应,如出现消化道不适、进食受限、体重下降、骨髓抑制等情况,容易引起放疗中断或延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这些问题与营养不良、功能受损、生活方式不适应等关系密切,但是却没有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目前采用新型的“互联网+”诊疗模式,由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功能行为诊疗师共同组成多学科团队,借助技术平台,为患者提供综合干预活动。
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在患者的治疗方面很有成效,比如放疗中断率逐渐减少、病人在治疗过程当中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白蛋白/总蛋白/体重等营养功能相关指标逐渐改善、病人的耐受程度也提高、降低就医成本、提高诊疗质量、增强治疗信心、增加治疗的完整度,为食管癌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使患者治疗受益最大化。
近期的一例食管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进行综合干预的案例,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患者是一位77岁的男性,身高165cm,体重45kg。2019年9月,这位老人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到某医院就诊,完善胃镜及病理活检考虑食管鳞状细胞癌;2019年11月吞咽困难的情况明显加重,不能进食,只可饮水,拟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安排入住放疗科。自发病以来,患者体格消瘦,精神睡眠差,并且近1周时间体重下降明显。
经过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检查评估后,各项评估结果提示,患者存在肠道功能损伤、能量摄入不足、量化膳食能力不足、不具备物资类环境因素等营养功能行为环境问题。
针对这位患者的问题,一院制定了多项治疗和干预方案。临床治疗方面,采用图像引导下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设定照射剂量60Gy,共进行30次。营养干预方面,由营养师制定膳食及营养素处方,根据患者每日营养摄入情况、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案,保证每日能量达标。并对患者进行知识-态度-信念等宣教,包括食管癌放疗相关的临床-营养-功能-行为知识、活动价值、自我效能提升等方面,完成宣教干预。围绕患者综合干预活动开展中的诊疗方案、环境支持、患者任务安排、任务执行的能力胜任等方面提供咨询,从而达到咨询干预的目的。
经过实施一系列综合干预后,患者营养功能行为环境方面状况均得到了良好改善。其中,在营养和营养指标上,膳食摄入量由223 kcal/d增加至1237 kcal/d、蛋白质摄入量由10-20 g/d增加到50-60 g/d;总蛋白维持在57-70 g/L、白蛋白维持36-43.3 g/L、前白蛋白维持在196-271 mg/L。患者的功能方面有了改善,吞咽功能好转,日常饮食由严格流食变为软食,体重维持45 kg。各项评分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摄入功能损伤综合评分由5分降至1分,行为环境方面的活动和参与行为能力综合评分由18分升至28分,放疗科患者方态度及任务能力评分由15分升至21分。
这名患者在以往临床治疗+营养干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患者接受了营养功能行为环境综合干预,由功能行为诊疗师从知识、能力、态度等多角度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培养患者主动健康的习惯,进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放射治疗过程顺利,干预后临床症状、营养状况、疾病营养功能行为知识和能力均得到改善,相比于只进行临床干预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初步认为营养功能行为环境综合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是有益的,值得在食管癌放疗患者中推广和应用。